7.3 构造要求


7.3.1 框支剪力墙结构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按下列规定选用:
    1 框支梁、框支柱、转换层楼板不应低于C30;
    2 落地剪力墙在转换层以下的墙体不应低于C30。
7.3.2 转换层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80mm,应双层双向配筋,且每层每方向的配筋率不宜小于0.25%,如柱网区格内有十字次梁或井字梁时,板厚可减至150mm,配筋率不变。楼板中钢筋应锚固在边梁内;落地剪力墙和筒体外周围的楼板不宜开洞。楼板边缘构件和较大洞口周边应设置边梁,其宽度不宜小于板厚的2倍,纵向钢筋配筋率不应小于1.0%,钢筋接头宜采用机械连接或焊接。与转换层相邻楼层的楼板也应适当加强,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50mm,宜双层双向配筋。
7.3.3 框支剪力墙的截面尺寸和构造除应满足一般剪力墙的要求,尚应满足下列要求:
    1 落地剪力墙和筒体底部加强部位应加厚,转换构件上部的剪力墙厚度不小于200mm,当该层作为转换构件时,墙厚不宜小于300mm。
    2 框支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最小配筋率,抗震设计不应小于0.30%,非抗震设计不应小于0.25%;抗震设计钢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水平钢筋直径不应小于8mm,竖向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0mm;
    3 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墙体两侧宜设翼墙或端柱,抗震设计时,应设置约束边缘构件;
7.3.4 框支柱的宽度bc,抗震设计时不宜小于450mm,非抗震设计时不宜小于400mm;截面高度hc不宜小于bc,抗震设计时不宜小于框支梁跨度的1/12,非抗震设计时不宜小于梁跨度的1/15。框支柱不宜采用短柱,柱净高与柱截面高度之比不宜小于4,当不满足此项要求时,宜加大框支楼层的层高。
7.3.5 框支柱柱内全部纵向钢筋配筋率,特一级不应小于1.6%,一级不应小于1.1%,二级不应小于0.9%,非抗震时不应小于0.7%。纵向钢筋的间距,抗震设计时不宜大于200mm;非抗震设计时,不宜大于250mm,且均不应小于80mm。抗震设计时柱内全部纵向钢筋配筋率不宜大于4.0%。框支柱在上部墙体范围内的纵向钢筋应伸入体内不少于一层,其余柱筋应锚入转换层梁内或板内。锚入梁内的钢筋长度,从柱边算起不应小于laE(抗震设计)或la(非抗震设计)。利用上层剪力墙作为转换构件时,框支柱宜伸至上层顶部,且剪力墙不应有边门洞。
框支柱竖向主筋锚固要求
图7.3.5 框支柱竖向主筋锚固要求
    注:在上部墙体范围内的①号筋应伸入上部墙体内不少于一层,其余柱钢筋应锚入梁内或板内,并满足锚固长度要求。
7.3.6 框支柱箍筋的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抗震设计时,应采用复合螺旋箍或井字复合箍,箍筋直径不应小于10mm,间距不应大于100mm和6倍纵向钢筋直径的较小值,并应沿柱全高加密。
    2 抗震设计时,一、二级框支柱加密区的配箍特征值应比一般框架结构柱的规定值增加0.02,且箍筋体积配箍率不应小于1.5%。
    3 非抗震设计时,宜采用复合螺旋箍和井字复合箍;箍筋体积配箍率不宜小于0.8%,箍筋直径不应小于10mm,间距不应大于150mm。
7.3.7 框支梁的宽度bb不宜大于框支柱相应方向的截面宽度,不宜小于上部墙体厚度的2倍,且不宜小于400mm;当梁上托柱时,尚不应小于梁宽方向的柱截面宽度;梁高不宜小于计算跨度的1/8。当梁高受限时,可以采用加腋梁。当荷载较小时,梁高也可适当减小。
7.3.8 框支梁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梁上、下部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0.30%;抗震设计时,特一、一和二级分别不应小于0.60%、0.50%、0.40%。
    2 框支梁支座上部纵向钢筋至少应有50%沿全长贯通,下部纵向钢筋应全部直通到柱内;沿梁高应配置间距不大于200mm、直径不小于16mm的腰筋。
    3 梁上、下纵向钢筋和腰筋的锚固宜符合图7.3.8的要求。当梁上部配置多排纵向钢筋时,其内排钢筋锚入柱内的长度可适当减小,但不应小于锚固长度la(非抗震设计)或laE(抗震设计)。
框支柱主筋与腰筋的锚固
图7.3.8 框支柱主筋与腰筋的锚固
    注:可仅第一排筋弯起,此时如直筋锚固长度不够laE,可采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第9.3.4条的锚固措施。
    4 框支梁不宜开洞。若需开洞时,洞口边离开支座柱边的距离不宜小于梁截面高度,被洞口削弱的截面应进行承载力计算。因开洞形成的上、下弦杆应加强纵向钢筋与抗剪箍筋的配置。
    5 框支梁支座处(离柱边1.5倍梁截面高度范围内)箍筋应加密,加密区箍筋直径不应小于10mm,间距不应大于100mm;加密区箍筋最小面积配筋率,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0.9ft/fyv;抗震设计时,特一、一和二级分别不应小于1.3ft/fyv、1.2ft/fyv和1.1ft/fyv。框支墙门洞下方的箍筋也应按上述要求加密。
    6 抗震设计时,梁纵向钢筋接头宜采用机械连接,同一连接区段内,接头的钢筋截面面积不宜超过全部钢筋截面面积的50%,接头应避开上部墙体的开洞部位、梁上托柱部位及受力较大部位。
7.3.9 框支柱的轴压比应符合表7.3.9的要求,轴压比不满足要求时,应加大截面尺寸或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
表7.3.9 框支柱的轴压比限值
框支柱的轴压比限值
    注:1 表中数值适用于剪跨比大于2的柱,剪跨比不大于2但不小于1.5的柱,具数值应按表中数值减小0.05;剪跨比小于1.5的柱,其轴压比限值应专门研究并采取特殊构造措施。
           2 表中数值适用于混凝土强度等级不高于C60的柱,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5~C70时,轴压比限值应降低0.05,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75~C80时,轴压比限值应降低0.10。
7.3.10 当框支梁上部墙体开边门洞时,应设外墙翼缘并加强小墙肢配筋,同时应加强这一区段框支梁的抗剪承载力,必要时采用加腋梁(图7.3.10);墙与梁的水平施工缝宜按《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第7.2.12条的规定验算抗滑移能力。
框支梁上方洞口
图7.3.10 框支梁上方洞口
7.3.11 框支梁上墙体竖向钢筋在转换梁内的锚固长度,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 laE ,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 la
7.3.12 厚板转换
    1 只有在非地震区和6度抗震设防时可使用厚板作为转换构件。当在地下室顶板位置转换时,7、8度抗震设防地区的转换构件可采用厚板。
    2 宜在厚板外周边配置钢筋骨架网进行加强,配置钢筋≥16@200双向(钢筋HRB335级以上)。
    3 厚板在上部集中力和支座反力作用下应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进行抗冲切验算并配置必需的抗冲切钢筋。
    4 厚板设计应满足《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第10.2.14条的有关规定。
7.3.12 箱形结构转换
    1 结构转换层可利用设备层设计成箱形结构。箱形转换梁宜满层设置,沿建筑周边环通,应根据建筑功能要求设置双向横隔板,形成“箱子”。横隔板宜按深梁设计。
    2 箱形转换结构上、下楼板厚度均不宜小于180mm,上、下楼板配筋设计应同时考虑板局部弯曲和箱形转换层整体弯曲的影响。
    3 箱形转换结构上、下楼板内应双层通长配筋,不宜小于12@200双向(钢筋HRB335级以上)。
    4 箱形转换结构梁其它要求同普通转换梁。 

目录导航